咸阳

当前选择:咸阳

当前位置: 咸阳学大教育 > 咸阳资讯 > 咸阳

挫琴(文化遗产)
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6-07-04 17:52:11

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瑰宝,这些遗产文化需要大家去了解和保护,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得以流传,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介绍挫琴(文化遗产),希望大家能够多理解这些文化遗产。

挫琴是一种流传于中国古代的、形制独特的汉族弦乐器之一。早在4000多年前的商朝中、晚期就已经非常成熟的“甲骨文”、“钟鼎文”中就有记载。 挫琴音质,低音区粗犷厚实,稍带沙音;中音区优雅柔静,含蓄优美;高音区音质清脆。做拨弦演奏时,音色清脆响亮,具有独特的汉族风味。

挫琴曲是根据挫琴独特的构造及特殊音色创作的,曲目以四大调《鸳鸯扣》、《四大景》、《迭落金钱》、《满江红》等一些抒情乐曲为主。

4000年来,挫琴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至今,演奏曲目也因此得以保存流传。挫琴艺术具有浓郁的历史积淀、民族风范和地域特色,拥有足够的科学、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
技艺流传

看法

目前,国内许多音乐专家、乐器专家普遍认为,古老的挫琴制作技艺和演奏技艺,早已于上世纪30—40年代就已经从世界上消失了。

那么,挫琴这充满了神秘、传奇色彩的艺术奇葩,真的已经成为了尘封的历史、成为了永远的回忆与遗憾、成为了音乐专家们永远的叹息了吗?

传承人

然而,青州市文化馆、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,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过程中,无意间在青州的北城社区,又意外的找到了这种古老的乐器及其演奏者。有着“乐器活化石”美誉之称的挫琴的重新发现,无疑是音乐界的一件幸事,现在人们不仅能见其形,而且能闻其声了。技艺一直流传于民间,目前存在的挫琴艺术,传承于清末至建国初期青州民间著名挫琴老艺人赵彩云先生。赵兴堂说,消失以前不叫挫琴,不得而知。祖父对赵兴堂说起过,53年开始把挫琴的名字叫响。赵兴堂从小跟着祖父学习挫琴的演奏,也跟随祖父去到木匠那里听祖父指点着制作挫琴。挫琴的名称和演奏技艺从此在青州传播出去。赵先生早年由青州去北京天桥卖艺谋生,由于种种原因,摔琴而归,挫琴从此绝迹。建国后,赵先生找到了青州老木匠刘砚田师傅共同制作了新中国第一把挫琴。由此,传承了4000多年的挫琴艺术在中断了近二十年后又得以复活。

表演

十九世纪五十年代,由当时的益都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刘新丰为主,经过近3个月的时间,对挫琴艺术及演奏曲谱进行了认真、系统的整理,留下了100余页珍贵的挫琴独奏曲及合奏曲谱,并组队,代表当时的昌潍专区,参加了1957年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并获得了金奖。

挫琴(文化遗产)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,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去了解,更多的文化遗产介绍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。

相关推荐
热点资讯
热门话题